養老院

  我對養老院的印象多半來自西洋電影。
  電影裡的養老院,老人都有專門的看護照顧,有醫師做健康檢查,有廚師準備營養均衡的三餐,有清潔工打掃房舍,還不定時安排娛樂活動,由於入住者彼此年齡相近、思想相若,無聊時可以打打牌、扯扯淡,甚至偶爾和某人看對眼,還可能譜出一段黃昏之戀。
  總之,養老院的食衣住行都有專人打點,環境也頗為貼心,因而我暗自決定,日後年老絕不拖累兒女,也要找一處養老院安享餘生。
  很直覺的想法,直到幾年前陪同友人前往新北市,探視他住在養老院的叔叔和嬸嬸。
  友人的叔叔和嬸嬸是一對年逾八十的老夫妻,先生身體尚屬硬朗,行動自如,可以照顧自己;太太則因下半身癱瘓,即使頭腦清晰,起居卻需專人照顧。
  也因此,雖然他們夫妻住在同一所養老院,兩人卻分居兩處,各自住在不同的樓層。
  那是我今生第一次前往養老院。
  那所養老院頗有名氣,規模也大,不久前我才在電視上看見馬總統來到這兒參訪。
  顯然以養老院的水準來講,這兒是台灣的標竿。
  來到這所標竿養老院,只見四面環山,環境的確優雅。
  友人先探望他健康的叔叔。
  他叔叔住在一間單人套房。我和友人東轉西繞,好不容易找到正確的房號,輕輕敲了敲門,等了又等卻沒有回應,猜想可能是叔叔不巧外出,或正在午睡,於是悄悄推開房門。
  房門一開,但見四、五坪大小,燈沒開,昏暗的室內,隱隱約約有一個人影坐在沙發上。
  就他一個人,孤伶伶地坐在昏暗不明的屋裡,面對著一台關了的電視──好一幅看了令人心酸的畫面!
  為什麼令人心酸?
  因為我肯定他沒睡。
  除了他直挺挺地坐著,而且房門一開,走廊的燈光闖入,他立即有了反應。
  他順手扭開身旁的檯燈。
  燈光一亮,友人這才確定是他的叔叔。
  看到久別的姪子,叔叔先是意外,隨即熱情地打起招呼。
  簡單寒暄之後我們起身出門,由叔叔帶領,轉往不同樓層探望下半身癱瘓的嬸嬸。
  嬸嬸住在一間更小、類似單人病房,卻連盥洗室都沒有的小房間。
  小房間是簡單的長條形,除了一張單人床,另外只容得下一張座椅。
  瞧見友人,原本毫無表情的嬸嬸當場痛哭,她緊握著姪子的手,不停地哭喊著:「我不要住在這裡……、我不要住在這裡……
  我聽得暗暗難過,默不出聲退了出去。
  外面通道的底端有一間類似餐廳的休息室,當中有一張長條形餐桌,四周坐了七、八個老人,兩邊靠牆有幾張圓椅。
  我就近找了張圓椅坐下,好奇地看著餐桌旁的老人。
  應該是下午的「點心時間」,除了老人,另有一位看似護士的大嬸,拿著西式餐刀站在餐桌旁,一一在土司片上塗抹奶油。
  每塗完一片土司,她就遞給一個老人食用。
  部分老人拿了土司卻不吃,有的在那兒把玩,也有的把土司撕成小塊放在桌上。
  看得出來,這些老人多半患有失憶症,行為幼稚得像不懂事的小孩。
  有一個老先生一邊吃著土司,一邊咕噥著什麼。
  他的聲音含糊不清,卻持續地、重複地咕噥著那幾句話。
  坐在他旁邊的老太太受到了干擾,生氣了,拍起桌子教訓道:「吃東西不要講話。」
  可是,兩個老人是兩條毫無交集的平行線──咕噥的始終在咕噥,拍桌的持續在拍桌。
  至於那位塗抹土司的大嬸,她沒理會兩個老人的爭吵,其餘老人也沒人出聲勸解,似乎他們都已經習慣了這場面。
  然而我十分不習慣這場面,因為它看得讓人心煩意亂!
  我起身離開餐廳,回到一樓大廳,那兒有一個頗為舒適,配有書報雜誌的等候區。
  我拿了份報紙,才坐下沒多久,就瞧見一個老人步履蹣跚前往櫃臺,不知向服務小姐控訴什麼,說著說著……,他居然哭出聲來!
  服務小姐很有耐性,一邊柔柔地握著老人的手,一邊親切地解說些什麼。
  我和他們有一段距離,聽不清楚兩人談話的內容,然而一個哭,一個勸,這畫面我看得一清二楚。
  看到這,我實在待不下去了,只得放回報紙,大步來到風景還算秀麗的戶外。
  這兒群山環繞、草木扶疏,環境相當幽靜。
  雖然幽靜,有了剛才的經歷,此刻的我心情全然平靜不下來。
  我突然領悟,不管養老院的水準有多高,讓一群老人生活在一起的環境有如杜鵑窩!
  像杜鵑窩也罷,更令人難以忍受的是那兒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盡是一片暮氣沉沉,令人感覺死之將至!
  這時我也突然領悟老人需要什麼。
  他們需要和朝氣蓬勃的年輕人相處,他們需要感受生命的力量!
  寫到這,我決定這週末帶母親到Friday餐廳,讓她和她的孫子們(也就是我的兒子們)一起吃炸薯條、炸雞、炸魚、牛肉漢堡……,喝冰啤酒,聽刺耳的西洋音樂,看穿著五顏六色的年輕人來來往往、大聲嘻笑。
   


  為何如此?
  這種環境產生的氛圍,鐵定會讓她感覺年輕十歲!
  你不認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