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治世代(下)

  篇文章我分析三明治世代不快樂的原因。
  或許你感同身受。
  或許你有不同的想法。
  不過,那是次要的。
  重要的是這篇文章主題:退休以後要如何做才能讓自己快樂?
  對於這話題我有豐富的經驗,也有深刻的體認。
  退休之後要如何做才能讓自己快樂呢?

一、扭轉心態,享受悠閒的生活
  

  二年法國將公務員的退休年齡延後兩年──短短兩年,卻導致一百多萬名法國公務員集體走上街頭罷工、示威抗議。
  這事情如果發生在台灣會產生什麼結果?
  大家會不會心底暗暗偷笑,或私底下喝酒慶祝一番?
  上個月舉辦小學同學會,主因是一位四十多年不見的老同學從美國趕回來。
  他學業有成、事業更有成,如今是美國一家上市電子公司的大老闆。講起他擁有的財富,肯定在我所有認識的朋友中排名第一。
  很令人羨慕吧?
  沒見面之前,的確令人羨慕。
  見面之際,瞧見他瘦骨嶙峋的面頰,我暗暗嚇了一跳──這是大老闆嗎?
  後來聊天時才知道,他二十八歲得了鼻咽癌,化療破壞了牙根與臉部肌肉組織,造成他後來吃東西不順利,講話也有一點模糊不清。
  這大大影響了他的健康。
  更不幸的是,兩年多之前他又在腎臟發現了癌細胞。
  講到這他指了指肚子,有點慘然地說:「現在我只有一個腎。這是這次回國,我想和老同學見面的原因,因為我怕明年以後再也沒有機會看到各位。」
  他的一字一句,像刀一樣刻在我心頭!
  各位親愛的讀友,事業成功如他、身體健康如我,你羨慕哪一位?
  乍然間我很慶幸我是我自己,同時暗自祈禱上帝能夠保佑他,賜給他健康。
  現在言歸正傳。
  人生無法求全,有得必有失!
  工作當然重要,但工作的目的是什麼?
  不就是賺錢、存錢,讓自己退休以後可以無憂無慮地過日子?
  既然如此,倘若身體仍處於健康的狀態下就能達成目標,你是應該謝天謝地提前退休,或繼續打拚多賺那麼一點點的錢?
  那些錢會讓你發大財嗎?
  如果可以,請你繼續努力。
  否則,不就是手頭寬裕一點罷了,有必要嗎?
  不必了,安心過退休的日子吧。
  某些朋友說想再拚幾年是為了兒女。聽到這講法,我必定質問:「在財產方面,你父母給了你什麼?既然你能自己打拚出今天的成績,你的兒女為什麼不能?」
  我兒強過我,要錢有何用;我兒不如我,留錢幹什麼──仔細想想這句話。
  別忘了健康第一,悠閒第二,第三才是工作賺錢。
  不要把人生目標的優先順序擺錯了!

二、改善和家人的關係

  談這話題之前,請先記住我的一個心得──年紀越大會越活回家庭。
  管他年輕時如何貪玩、事業心如何重,等到晚年,留在家裡的時間會越來越長,和家人的互動也會越來越頻繁。
  也因此,與家人關係的好壞將決定退休後生活品質的好壞。
  假如你和家人的關係十分融洽,那麼恭喜你,文章的這段你可以不看。
  否則給你一個忠告:改一改自己的脾氣!
  不是要求別人改,更不要期望誰會改;管他誰對誰錯,凡事從自己改起。
  怎麼改呢?
  假如你還年輕,我會告訴你七、八個重點。
  可是,你已經到了這個年紀,和家人的關係大致已定,如今還能做的十分有限。我只建議你一個重點:不要過度干涉兒女的行為。
  就是因為管太多,這才造成家庭關係的不和諧。
  管他假日何時起床、管他房裡有多亂、管他行動有多懶、管他工作態度有多不負責……,甚至是同性戀,那也是他的命、他的選擇。

三、讓自己有事做

  我很容易暈船。
  例如官校剛畢業,奉派到山字號擔任海鯊演習的見習官,有一次出航五天,我整整在床上躺了五天。
  那五天我幾乎不吃不喝,餓到快死的地步。
  暈船如此嚴重,後來如何能擔任船上的工作?
  因為我慢慢體會,只要保持「有事做」的狀態,分散對船體搖擺的注意力,可以大幅減少暈船的痛苦。
  否則整天躺在床上,腦袋瓜子裡面只想著「這船怎麼在晃啊」,如此想要不暈船也難!
  有了這個經驗,退休後一旦閒得發慌,開始懷疑自己的人生價值,我的應付之道就是「找事做」。
  好比說給狗洗澡、幫狗剪毛、整理花園、清洗魚池、掃地拖地、修理水電、上市場買菜、燒飯做菜、寫文章、看小說,甚至把房間重新油漆一遍,總之要想盡了方法保持「有事做」,這才不會感到閒得發慌、發悶,也才能夠證實自己的存在價值。
  尤其是重大、辛苦的工作,好比說把整個花園整理一遍,即使一天只做那麼一件事,黃昏時看著煥然一新的花園,心裡也會有成就感。
  當然,慢慢老了,越來越多的苦活做不動了,那就改做輕鬆的事。
  好比說散步、游泳、爬山,坐公車或捷運到某個景點走走、逛逛。
  至於那些對家人都有好處的事,例如做菜,那更是應該努力學習。
  如何努力學習?
  請耐心、細心地看一看《新手學做菜》,然後身體力行。
  閒比忙可怕十倍、百倍──這豈是年輕人可能體會的道理?

四、感情有所寄託

  人生最可怕的事情是什麼?
  不是窮、不是閒、不是一事無成、不是沒沒無聞,而是感情沒有寄託!
  感情不單指男女之間的愛情,還包含了家人的親情,以及朋友的友情。
  當然,這中間以愛情最為重要。
  假如可能,讓自己保持在戀愛狀態,那是人生最幸福的事。
  可惜,愛情可遇不可求(尤其到我們這年紀)。再加上禮俗的制約,即使難得遇上,大概也不會有結果。
  至於親情,以你這年紀,十之八、九已定,還剩的一項就是「少管事」。
  也因此,退休後可能有效改進的是友情。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這年紀的同學會越來越頻繁。
  趁著相互間還依稀認得出,大家見個面吧。
  管他和家人的感情有多好,偶爾還是要出去走走看看,和幾位老朋友見面聊聊。
  特別是那些沒有利害衝突、談得來的朋友。
  不要把自己關在家裡,天天面對相同的人、處理類似的事,久了脾氣會變得怪異、暴躁。

  最後還是要強調:快樂最重要的條件是知足常樂。
  而人生最重要的一課,是知足常樂的那個「足」字。
  什麼是「足」?
  不同的人在不同的階段會有不同的認知。
  我現在的認知是什麼?

  年紀越往上,足的標準越應往下降!

  結束今天的話題之前,請再看一篇網友傳來的文章。
  這篇文章對我的影響很大,因為它深具人生哲理。

《什麼是幸福?》

  一九八八年,霍華德金森二十四歲,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系博士生。
  他畢業論文的題目是《人的幸福感取決於什麼》。
  為了完成論文,他向市民隨機發出了一萬份問卷。問卷中有詳細的個人資料,另有一道問題以及五個選項:你認為自己的人生過得:A非常幸福;B幸福;C一般;D痛苦;E非常痛苦。
  歷時兩個多月,他回收了五千兩百多份有效問卷。經過統計,只有一百二十一人,大約百分之二的受測者認為自己「非常幸福」。
  接下來,霍華德對這一百二十一人做了詳細的調查分析,發現他們當中有五十個人是成功人士,這些人的幸福感主要來自於成功的事業。至於另外的七十一個人,有的是普通的家庭主婦,有的是賣菜的農民,有的是公司裡的小職員,有的甚至是領救濟金度日的失業人士。
  這些職業平凡、生涯黯淡的小市民,為什麼也會擁有如此高的幸福感?
  透過與這些人士的多次交流接觸,霍華德發現他們雖然職業多樣、性格迥異,但是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對物質沒有太大的欲望。
  他們平淡自守、安貧樂道,很能享受柴米油鹽的尋常生活。
  這份調查結果啟發了霍華德,他得出以下論文總結:
  這個世界上有兩種人最幸福。一種是淡泊寧靜的平凡人,一種是功成名就的傑出者。如果你是平凡人,你可以透過修練內心、減少欲望來獲得幸福。如果你是傑出者,你可以透過努力打拚,創造成功事業,以獲得更高層次的幸福感。
  他的指導教授看了論文以後十分欣賞,批了一個大大的「優」。
  順利取得學位,霍華德得到留校任教的機會。一晃眼二十多年過去了。如今,當年那個意氣風發的年輕人,早已躍升為美國知名的終身教授。
  二○○九年六月,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又翻出了當年的那篇畢業論文。
  看著看著,他突然好奇起來:當年那一百二十一位自認「非常幸福」的人,現在怎麼樣了呢?
  他們的幸福感還像當年那麼強烈嗎?
  他把那一百二十一人的資料全找了出來,花費三個月的時間,重新對他們進行了問卷調查。
  這次的調查結果令他十分意外!
  當年那七十一名平凡的小市民,除了兩人去世,共回收六十九份調查表。
  這六十九人的生活雖然發生了許多變化(有的躋身成功人士之列,有的始終過著平凡的日子,也有的因為疾病或意外導致生活十分拮据),但是他們的選項全都沒變,仍覺得自己過得「非常幸福」。
  至於那五十名的成功者,選項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只有九人因為事業一帆風順,仍然堅持「非常幸福」。
  有二十三人選擇「一般」。
  有十六人因為事業受挫、破產、降職,以致改選「痛苦」。
  還有兩人選擇了「非常痛苦」。
  看著這樣的調查結果,霍華德陷入沉思,一連數日都沉浸在自己的思緒當中。
  兩個禮拜以後,霍華德以《幸福的密碼》為題在《華盛頓郵報》發表了一篇文章。文章中他詳述這兩次問卷調查的過程與結果,並總結道:

  所有靠物質支撐的幸福感,都不能持久,都會隨著物質的離去而離去。只有心靈的淡定寧靜,繼而產生的身心愉悅,那才是幸福的真正泉源。

  無數讀者看了這篇文章之後,紛紛驚呼:「霍華德破譯了幸福的密碼!」
  這篇文章引起廣泛關注,也讓《華盛頓郵報》一天之內加印了六次!
  事後接受媒體採訪時,霍華德一臉愧疚地自責:二十多年前,我太過年輕,誤解了「幸福」的真正內涵。而且這些年來我還把這種不正確的幸福觀傳達給我的許多學生。在此我真誠地向這些學生致歉,向「幸福」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