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

  不到一定年紀不會談這個話題。
  沒錯,我到了一定年紀。
  雖然不是那麼有「資格」,但我從來不忌諱談這個話題。
  每當我說「如果將來我死了……」,身旁的朋友多半會「呸、呸、呸」,然後不以為然地說:「你還年輕,怎麼這麼胡說?」
  對不起,我就是這麼一點兒都不忌諱,完全不在乎談死亡的話題。
  死亡可怕嗎?
  我相信絕大部分的人都希望自己長命百歲。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上了年紀的朋友必定注重養生──每天吃什麼、喝什麼,能吃多少、喝多少,要走多少步、做多少運動,何時睡覺、何時起床……;許許多多的限制與要求,就為了讓自己健康一點、活久一點。
  不知道你曾否想過,長命真好嗎?
  聽過「久病無孝子」吧?
  有親身見證並體驗過嗎?
  我認識一位非常孝順的朋友,他父親晚年中風在床,整整拖了三年多,最後死亡出殯之日,他悄聲告訴我:「我覺得好罪惡,因為我不單沒有難過,反而有解脫的感覺。」
  久病無孝子──等你親身經歷,百分之百同意。
  當然,上述例子是中風──生不如死。但即使是健健康康地活著,長命就好嗎?
  大家可以試想以下狀況:
  毛澤東開國之初就死去,沒有他後來二十年的倒行逆施。
  蔣介石抗戰勝利之初就死去,沒有他後來失去江山、退守台灣、白色恐怖的高壓統治。
  果真如此,毛、蔣兩人在中國的歷史會有何等崇高的地位!
  再看汪精衛,他年輕時是孫文的助手,辛亥革命前一年因謀刺大清帝國攝政王失敗而下獄,曾在獄中留下「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的悲壯詩句。假如當年他在獄中被清廷處死,他的歷史地位又會如何?
  即使不談歷史定位,縱然能尊貴顯赫、福盡終老,長命就好嗎?
  蔣夫人活到一百零六歲算長壽吧?
  她的人生也夠精采、夠享福。
  然而,當蔣夫人過一百零四歲生日,親友為她祝壽的時候,她抱怨上帝為什麼要讓她活這麼長?並表示活到這年紀,是上帝對她最嚴厲的懲罰!
  幾年前一位朋友的母親病危送醫,搶救後命是救回來了,但從此成了植物人,接著在病床上躺了三、四年。
  三、四年來他幾乎每天都到床榻前問候,母親看病、問診,特別是特別看護的花費不計其數。即使如此心力交瘁,母親的病情不單沒有好轉,反而因長期臥病在床而引起其他併發症。
  經過醫師診斷,他母親必須動大手術。
  他私下為難地問我,是否應讓他母親動手術?
  我沒給他建議,但說出自己的一段經歷。
  我父親去世前健康狀況不佳,除了不良於行,又得了失憶症,病情嚴重時連我都認不出來。為了照顧父親,家人請了外籍看護,日常則和我的母親及姊姊住在一起。某日父親病情惡化昏迷,姊姊連忙將他扶到車上,然後開車從僑愛新村趕到桃園榮總。當時正值下班時間,路上頗為塞車,姊姊大約開了三、四十分鐘才到醫院。
  等送進急診室,父親已無心跳,經過短暫搶救而宣告不治。
  講完這段經歷,我接著問朋友:「三、四年前你母親病危送醫的時候,病情可能就和我父親去世那日差不多。可是你家住台北,距離醫院很近,幾分鐘就送到急診室,生命也順利搶救回來。和我父親相比,你母親很幸運吧?」
  他不置可否地看著我。
  「幸運的結果是什麼?」我又問:「成為植物人,氣切插管,在病床上躺三、四年,每天被人灌食、打針、吊點滴?如果是你,你要選擇我父親或你母親的結果?」
  後來他沒再讓他的母親動手術。
  沒過幾星期,他的母親安然離世。
  講這些事情的目的,是希望你能明白長命不見得好,特別長壽一定不好,以及如果不能尊嚴地活著,還不如早早離開這個世界。
  人有一生,必有一死,不管你是何方神聖,都要面對死亡的問題。
  我完全不在意談論死亡,也絕不畏懼死亡。不過,我也可以保證,只要我活著一天,必定會快快樂樂、盡心盡力過好每一天。
  這就是我對生命與死亡的態度。
  最後讓你看一篇朋友從網路傳來的文章。由於文章的主題和死亡有關,特別放在本文的最後供各位參考:
   
〈生與死〉

  老師都教我們以救人為天職,但沒教我們遇到不能救的病人怎麼辦?用盡武器救人的醫生,現在最大的問題不是如何讓病人活下去,而是助人善終。作為醫生,面對生死,心中會有更多掙扎嗎?
  晚上八點,台大醫院燈火輝煌。草草吃著麵包當晚餐,外科加護病房主任柯文哲說,科技發展到今天,醫生最大的問題不是病人如何活下去,而是如何死掉。
  因為心臟不好可以裝循環輔助器,肺臟不好可以裝呼吸器,肝臟不好可以血漿置換,或是輸入冷凍性新鮮血漿,骨髓不好輸血,免疫不好打抗生素,即使是垂死的病人也可以撐很久。
  問題是,死亡是什麼、怎樣才算活著──連醫生都無法回答這些問題。
  一個八十二歲的老公公罹患心臟病,花一百六十萬元裝置人工心臟,但因機器太大,他到哪裡都必須拖著救命的「心臟」,問醫生有沒有解決的辦法?醫生告訴他要再花三百五十萬元換台體積較小的機器。老先生不願意,最後因為要拖著龐然大物才能行動,得了重度憂鬱症躺在床上,七個月之後中風死了。這是病人的選擇。
  科技讓人不得好死?
  在人稱「葉醫師」的葉克膜出現後,讓醫師陷入更沉重的生死抉擇。隨著醫學科技的發展,即使沒有心臟,裝上葉克膜也可以暫時維持生命,台大醫院最高存活紀錄是一一七天。只不過,並不是人人都可以走出醫院,更多的是在「葉醫師」加持下,看著自己的腳從下面一直黑上來,清醒地看著自己慢慢死掉。
  一位知名企業家的太太就裝著葉克膜直到全身變黑,過世前嚴重浮腫變形,「高科技反而讓人不得好死,」柯文哲感嘆說。
  住在加護病房的病人在過世前平均多三公斤,因為不斷用各種儀器和藥物,導致身體浮腫,只為維持一口氣在。
  醫生不願面對死亡,無法開口告訴家屬實情,只能用盡手中所有「武器」。
  死亡是必須要面對的問題,特別是在加護病房。「但今天的困境已經不是病人怎麼活下去,而是怎麼善終,讓病人在往生前少受點折磨,」柯文哲反省。
  「我們叫醫生,不會醫死人,老師都教我們以救人為天職,但沒教我們遇到不能救的病人怎麼辦?是誰不能接受病人死亡的事實,病人家屬或醫生?結果結論是醫生。」說話直接不拐彎的柯文哲指著電腦螢幕前一張張震撼人心的投影片說。這是他最近幾年最常思考的問題:醫生還是醫死?什麼時候該關掉葉克膜,讓病人走?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主任、同時也是神經外科主治醫師林志隆感慨地說,他的老師五十多歲時因為心臟癌症開刀後,同樣身為醫師的老師自知存活機會不大,強烈表達意願,萬一時,要放棄急救,保持最後的尊嚴離開。但事情發生時師公(老師的老師)堅持插管,強行救回老師,「我怎麼可能讓我的學生走?」師公的話語中滿是悲哀,一輩子當醫生的他,不願意面對學生的死亡。
  滿屋子的醫生在此時都沉默了,「如果是我,請不要救我,」林志隆事後對學生說。作為一個醫生,「除非病患表達意願,否則只能做到將心比心,不要讓家屬有遺憾,可以坦然面對死亡的過程。」在他心中, 醫生可以做的,頂多只是向上帝借時間,無法作出生或死的抉擇。台灣醫學院目前最需要的,就是這門生死學教育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