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靈魂跟得上

  幾天前和好友聊天,談到我最近愛上的休閒──靜靜地坐在路旁的咖啡座,蹺著二郎腿,慢慢品著一杯熱咖啡(或是一罐冰涼的啤酒),看著遠方的美景(或是往來行色匆匆的路人),什麼事都不做,只是在那兒發呆。
  我頗為自豪地說:「假如有工作壓力、生活壓力,或是身體有病疼、心中有牽掛,那就不可能進入發呆的境界。」
  沒想到,好友聽完以後直言批評道:「這是沒出息!」
  被好友批評「沒出息」,你猜我如何回應?
  首先,我完全不氣,因為已經過了「五十知天命」的年紀,也能夠「認命」──我就是這樣的我;管你如何看我、如何評我,我還是我。
  其次,我發自內心地告訴他:「我們中國人最大的毛病,就是人人都想有出息。為了有出息,大家拚鬥了一輩子,最後可能有百分之一、二的人拚出了結果。可是,這百分之一、二的人,等到他們成功了以後才發現,有出息並不能給他們帶來快樂。」
  不要不信!
  我很慶幸身邊有幾位「極有出息」的朋友,從他們身上我可以清楚地看到,「有出息」並不能給他們帶來快樂。反而,越有出息的朋友似乎過得越不快樂。
  之所以談到這件事,是因為幾天前在網路上看到一篇朋友傳來的文章,內容如下:

〈放下,讓靈魂跟得上的智慧〉

  今天看到一個女記者結束生命的事,感慨良多。
  去年,我的一個朋友也選擇了結束生命,他是清華大學的博士,年輕,而且一畢業就進入了一家非常好的公司,而他的妻子正在讀心理學博士。
  從我的角度看,他什麼都好,實在不明白能有什麼事情想不開。
  但是他的病歷又明確地告訴大家,他有很嚴重的憂鬱症。
  像我這樣平庸的人,往往還會看比我更不如意的人,然後就心滿意足地洗澡、上床睡覺。
  然而,對自己理想非常堅持的人,要不繼續與現實衝撞下去,要不就選擇結束生命。
  其實,不時有朋友發信過來,要我注意生活與事業的平衡,也就是:Balanced life
  如果每天工作十四個小時、回家跟親人說不上幾句話,你覺得生活平衡嗎?
  好在我不是這樣。
  我一直覺得閒暇時間在家,陪親人散步、看電視、給親人做飯等,那是最大的享受,因此覺得自己的生活還算平衡。
  可是幾天前,讀同學傳來的信,讓我感慨不已:
  一個著名的寺院,住著一位非常有道行的道長。
  每天傍晚六時,道長都要去餵他的狗。
  狗的名字很奇怪,叫做「放下」。
  每到日落時分,道長就為「放下」送飯,嘴一邊呼喚著:「放下!放下!」
  小弟子覺得很奇怪,疑聲問道長:「為什麼要給狗取這個奇怪的名字?人家的狗都叫小黃、來福什麼的,為什麼您的狗要叫『放下』?」
  道長不語,讓他自己去悟。
  小弟子仔細觀察道長,終於發現每天道長餵完狗之後就不再讀經書,而是到院中打打太極拳、散散步。
  小弟子來到道長面前,說出他的觀察心得。
  道長微笑地點點頭說:「你終於明白了。其實我在叫狗的時候,也是告訴自己要『放下』。」
  每個人都應讓自己放下許多事情。
  人不可能在一天之內做完所有的事情,只要將最重要的事情做完,那就足夠了。
  如今人們越來越習慣競爭的同時,學會「放下」的意義就越大。
  就如同你自覺要遭遇滅頂挫折的危機時,不妨手搭著涼棚,你一定會發現:天並不會塌下來。
  這並不是不求上進。
  反而,懂得放下和休息的人,最終才會贏;而整日忙碌不休、汲汲營營的人,收穫的往往只是焦慮和疲憊。
  就在今天我看到那位女記者的意外之前,我又看到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支西方的考察隊深入非洲,請了當地部落的土著做背伕和嚮導。
  由於時間緊迫,所以需要趕路。所幸這些土著很吃苦耐勞,背著幾十公斤重的裝備依然健步如飛,一連三天考察隊都很順利地按計畫行進,大家都很高興。
  可是第四天早上,考察隊準備出發的時候,土著都在休息,不願意走下去。
  好說歹說,土著就是不願出發上路。
  隊員們很奇怪,這幾天大家相處得很好啊,是不小心觸犯了他們什麼禁忌,還是要坐地加價?
  這時,土著的頭頭解釋道:按照他們的傳統,如果連續三天趕路,第四天就必須停下來休息一天,以免靈魂趕不上肉體的腳步。
  這個現代人很難理解的解釋,卻大大觸動了我。
  我們的生活太忙碌了,工作和生活的壓力讓我們日復一日地在趕路,以至於很少停下來思考一下,只是不斷地被很多欲望推著走;而我們的靈魂,早已落在我們匆匆趕路的身影之後,很遠很遠的看不見蹤影!
  失落了自己的靈魂,我們只好把生活交給欲望去控制。
  我們是不是應該停下來,或是至少放慢腳步,等一等我們的靈魂?
  忙,不就如同「心」已「亡」?
  也就是一個人沒有了靈魂!

  看完這篇文章,你有什麼感想?
  假如你的收入不夠、為生活所迫,當然,這篇文章看過就算了。
  否則,你應該認真地思考:你的靈魂此刻在哪兒?它追上你的肉體了嗎?
  我有許多已經退休的朋友,經濟方面全沒問題,可是,就因為平日閒著沒事幹,以致日子過得十分壓抑。
  即使不壓抑,也絕對談不上快樂。
  上個月美國樂透開獎,由於頭彩獎金高達台幣一百五十多億元,引起彩迷的搶購熱潮,甚至台灣的新聞都有報導。
  電視新聞中,我看見記者問一位先生:如果中獎,你最想做的事情是什麼?
  那人想都不想,直覺地回道:Early retirement(提前退休)。
  看到他的回答,我發出會心的一笑:嘿,他的願望,我已經實現了!
  許多人一生追求的目標,不過就是「退休」兩字。
  難道你忘了年輕時上班有多麼辛苦──多少惡長官給你臉色看、多少笨部屬讓你氣得半死、多少次的粗心大意讓你遭受挫敗,以及多少疲憊難過的時刻,讓你累得只想躺下來好好休息,卻又不得不爬起來繼續拚鬥?
   

  想要看開、看淡這一切,確實不容易。
  半年多之前我寫了篇《認命之後呢?》,就是終於看開、看淡之後寫出的心得。那絕不是在唱高調,保證字字句句發自內心。
  假如你忘了那篇文章的內容,此處我把重點摘要如下:


  年過五十,知天命又認命之後,一方面要放棄外在世界的競爭,另一方面是追求內心世界的認同──凡事只問自己:我盡力了嗎?這是我想要的嗎?這是我喜歡的嗎?
  你自己的心,是一切事物「好與壞」最終的仲裁者。
  喜歡就是喜歡,不是因為比別人強。
  討厭就是討厭,不是因為比別人差。
  是的,人生美麗的一仗我已經打過,是應該停下來休息的時候了!

  幾天前看完〈放下,讓靈魂跟得上的智慧〉,我靜靜地回想這一段日子,那種感受到幸福的時刻,越來越多了呢!
  坐在街邊喝一罐冰啤酒、瞧著往來行色匆匆的路人,有這種感覺。
  靜靜地讀著一本好書,同時品著一杯熱咖啡,有這種感覺。
  偶爾聽到電台播出悅耳動聽的歌曲,有這種感覺。
  佇立在自家的花園,欣賞四下綻放的花朵,有這種感覺。
  看著家人坐在餐桌上,享受著我做的美食,有這種感覺。
  …………
  再換個角度想一想,前一次讓我生氣的時刻是什麼時候?
  生氣會讓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不可能忘記。
  我飛快地在記憶中搜尋……,應該是幾個月之前,逮到那隻經常在我家大門附近便便的狗狗。
  哇,三、四個月以來,讓我生氣的事情只有一件!
  再之前呢?我順著記憶往前推,想了好久好久……,才記起那是將近兩年之前,和大門外停車的陌生人起衝突的一次。
  那麼長的時間以來,我沒有再為任何事情動過怒火?!
  哇哈哈,我過得真的很幸福啊!
  尤其是和我剛退休,拚命想在文壇闖出名號的那段日子相比,我的心情愉快了許多。而今天和那時,我擁有的一切有什麼差異?
  金錢方面,收入變少了。
  工作方面,無聊的時刻增加了。
  發展方面,出名的機率降低了。
  換言之,一般人認定「存在價值」的標準,我是變得「沒出息」了。可是,最關鍵的一項──我的心境轉變了。
  這個轉變,就讓我變得快樂了。
  快樂在自己心裡,不是這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