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命之後呢?

  上一篇文章談《五十知天命》,特別提到人到五十歲的時候,應該知道自己「能幹什麼、不能幹什麼」的天命,並接受自己「是什麼樣的人,就是什麼樣的人;該過什麼樣的日子,就過什麼樣的日子」的認命。
  這一篇文章我就順著這個話題繼續往下講──認命之後呢?
  認命之後,基本上有兩大心態要調整:

一、放棄外在世界的競爭 
 


  年輕的時候,汲汲營營在追逐外在世界的成就。
  講得更具體一點,就是追逐外在世界有形的「量」。
  例如當學生,考試成績的高或低。
  例如做生意,賺的錢多或少。
  例如在官場,升的官大或小。
  總之,那是所有人……,尤其是年輕人追逐的目標。
  誰不想飛黃騰達,誰又不嚮往吃香喝辣?
  為了要達到這個目標,不可避免地必須透過競爭的手段──考試的成績要比同學高、販賣的商品要比對手優、工作的表現要比同事好……
  競爭是成與敗、贏或輸的比賽。
  那是殘酷的!
  因為,你勝,代表的就是別人敗;你得,意含的就是別人失;你上,換個角度看就是別人下。
  這一切,當你年過五十,到達「知天命」與「認命」的階段之後,應該看開看淡。
  這世間一切的一切,當你走到人生的盡頭,保證會發現那全不過是過眼雲煙。
  勝又如何、敗又如何?
  得又如何、失又如何?
  上又如何、下又如何?
  這些全都是人生的「過程」──過去了,如雲、如煙。
  而且,過程必然是起起伏伏,你無可避免地會碰到成敗、得失、上下;可是──重點來了──最後的終點,會因為你的「天命」,不會有太大的意外。
  成功的人,總結他一生,終究是成功。
  失敗的人,總結他一生,終究是失敗。
  你也會認清,那些該屬於你的,似乎命中注定就是你的,不應透過太激烈的手段;而那些不屬於你的,即使勉強弄到手,心裡不會自在,保留的時間也不會長久。
  於是你體認到強摘的果子不甜,順其自然吧!
  心平靜氣地看待外在世界的「成敗、得失、上下」,對於那些汲汲營營於競爭、無所不用其極以打敗對手的朋友,你會慢慢感到厭煩。
  然後,忽然有一天,你會厭倦一切和競爭有點關連的事物。
  好比說,管他名氣有多大的餐廳,要排很長的隊伍,你就是不吃;管他風景有多美的景點,遊人如織,你就是不去。
  因為你討厭和別人擠、和別人搶,也心知肚明:外在世界的「量」,許多時候可多可少、可高可低、可有可無,那不是絕對的。
  有錢就快樂嗎?
  恐怕恰好相反吧!
  擊倒別人也未必代表成功哦!
  和別人競爭了一輩子,你不感覺累了、倦了、煩了?
  於是,你會逐漸從外在世界的競爭中,悄然退出身來。

二、追求內心世界的認同
 

  什麼叫內心世界的認同?
  凡事的好與壞,不在於與別人的比較──好就是好、壞就是壞,這全是自己內心世界的認定,而不求別人的肯定。
  不像我們年輕的時候,事事都愛和別人比較──你考多少、我考多少;你跑多快、我跑多快;你賺多少、我賺多少……;只要贏過別人,比對手強,心裡就有一絲快感。
  那時候的快樂和痛苦,多半來自於和別人的比較。
  好比說,數學考了九十八分,本來很滿意,一旦知道心中的對手考了一百分,立刻就變得不快樂。
  又例如,老闆給你薪水加了五千元,本來很感恩,一旦知道同事被加了一萬元,不就會變得牢騷滿腹?
  年輕的朋友不太習慣單獨地看「自己」,而喜歡拿自己和環境中的他人比較。
  年過五十,知天命又認命之後,一方面要放棄外在世界的競爭,另一方面是追求內心世界的認同,凡事只問自己:我盡力了嗎?這是我想要的嗎?這是我喜歡的嗎?
  你自己的心,是一切事物「好與壞」最終的仲裁者。
  喜歡就是喜歡,不是因為比別人強。
  討厭就是討厭,不是因為比別人差。
  有了這種心境,就不會妒忌別人的好,更不會笑看別人的壞;而會真心誠意祝福別人的成功,並感同身受體會別人的痛苦。
  快樂在自己心裡。
  幸與不幸,不是與別人的比較,而是問自己:我覺得幸福嗎?
  你,決定你自己的人生。
  人生,掌握在你自己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