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

  人類是萬物之靈。
  萬物之靈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
  好的一面此處就不必講了,因為有太多的文章曾經談過。
  今天要跟大家談壞的一面。
  萬物之靈還有壞的一面?
  可能從我們會講話開始,長輩便常問我們一個問題:「你長大以後希望做什麼?」
  這類問題我小時候不知回答過多少遍。
  等我長大,也不知重複問過多少小朋友。
  更不知有多少小朋友回答此類問題時的考量和兒時的我相同──考慮「自己想做什麼」的比重,遠不及回答一個「讓別人敬佩」的選擇。
  為了贏得別人的敬佩,許多小朋友會說:我將來想做醫生、科學家、總統、律師、董事長……;其實,這是他心中真正的願望嗎?
 


  回答問題只是一句話,作文課寫「我的志願」就辛苦了──除了選一個「令人敬佩」的答案,還要寫出一長串冠冕堂皇的理由。
  還記得學生時期你第一次寫「我的志願」的內容嗎?
  我清楚地記得當年寫的是海軍,表面的理由是熱愛國家,其實是心裡討厭讀書。
  我都不太思考那些複雜,尤其是很久以後才會面對的問題。
  「我的志願」對學生時代的我,是很久很久以後才會面對的問題。
  因而自第一次寫出「海軍」,從此「海軍」便成了我始終如一的志願(懶得再想、再胡扯其他理由)。
  學生時期的你寫了多少次類似的作文?你的選擇始終如一嗎?
  不管選什麼志願、說什麼理由,不妨捫心自問:那是你心底的聲音嗎?
  或是更正確地說:你心底存在一個聲音嗎?
  然後不管如何,你終於畢業了,跨入社會,也投入了某一個行業──即使如兒時所願,從此你就心滿意足了嗎?
  或是展開另一段更漫長、更令人煩惱的「比較」人生?
  當官的總是在比較:為什麼張三晉升得比我快?
  做生意的也不時抱怨:為什麼我賺得沒有李四多?
  甚至是做學問、當一個藝術家,本不願和別人比較,只想追尋自我的成就感,久了內心也不免蠢蠢欲動、焦躁不安:為什麼某某人的名聲比我大?為什麼某某人的作品售價比我高?
  從出生到今天,你可曾冷靜、仔細、理智地思考過:我到底想做什麼?
  我到底想做什麼──這是萬物之靈才有的煩惱!
  除了我們人類,其他生物,貓只做貓,狗只做狗,小草永遠都是一株小草,巨松千百年來都靜靜地樹立在大地的一角……,這世間所有的生物都在做自己,只有我們人類東想西想、東比較西比較,搞得心神起伏不定、煩惱揮之不去!
  這不是身為萬物之靈的壞處嗎?
  人類是不是想得太多了?
  我們家的熊熊絕不會好奇對門的狗狗過得如何,也不會在乎院子的小鳥如何看牠,更不會擔心魚池裡的錦鯉有沒有餵飼料,或是煩惱自己是一隻好狗或壞狗……,反正每天就是守著家門、等待大小主人回家、放牠出去拉屎拉尿、趴在客廳打盹……
  熊熊只做牠自己,最終能吃飽喝足便快快樂樂。
  我們人類為什麼不能向熊熊學習,退一步想:我就是我、我只做我!
  每一個「我」都是獨一無二的。管他我好我壞、我富我貧、我高我矮、我胖我瘦、我美我醜、我聰明或愚笨……,我就是我。
  不必羨慕別人,更不必抱怨自己。
  好好做自己,不要和別人比,人生會愉快很多。